006. 【卷一】丙三、丁一
丙三、乘體不同分二,丁一、小乘建立


我們今天再談《密宗道次第廣論》,講:「丙三、乘體不同」跟「丁一、小乘的建立」。 


這一段很長;但,其中有所辯論。我們曉得這個「小乘」--「於利他事厭背荷負,唯為自利解脫修行,能證解脫正因,是證無我義慧。」這幾句話是重點。 


利他呢,對於能夠幫助有情眾生的,他不願意去做。因為他不喜歡去附合眾生,不要去擔當!不要去荷負如來事業,他不要去做的。這個眾生的種性當中啊:台灣人講的:「一種米養百樣人」,有人喜歡這個「小乘」的修行。 


他說,度眾生太難了,他不喜歡;他一個人喜歡獨自去修,這個就是「於利他事厭背荷負」。有很多人講,我不管別人怎麼樣,我只管我自己修行。不願意背眾生的這些事業;不願意、也不喜歡跟大眾生存在一起。 


有很多人,他本身的個性是這樣子的:他喜歡一個人獨居,不喜歡跟大眾生活在一起,或者是想辦法去度眾生。他背自己的事,只背自己的業,只願自己修行得果,不管其他人死活,通通不管。 


不過,這裡也有他的道理。你以為你管到別人?其實,沒有!很多人只管自己,接著近親的人他管。父親生病了、母親生病了,急得要死!--「我一定要飛回去看他」。父母生病了,為什麼?因為是近親息息相關的。你突然間聽到說某個醫院的某一個人,他得了血癌,你一點感動都沒有;你不會感動,因為他跟你毫無關係,你根本不認識他,你心理上不會產生另外一種情懷,特別去關心他。 


所以,台灣的布袋戲裡面經常演:「死,不要死貧道。」貧道不要死,別人的事情,死活他不管。「死道友,不要死貧道。」什麼意思啊?就是別的道友死了,跟我沒有什麼關係,最好是別的道友都死了;但是貧道不要死!「貧道」就是「我」,「我不要死!」。這是什麼心理?這種心理啊!我們講的,就是一種自私的心理。 


所以,修行只為自己,只顧自己,是有這樣子的;他喜歡自己修,別人他通通不管!但,人的心理是有這種心理啊!你說,你父母怎麼樣了,心急得很;兄弟姐妹怎麼樣子,激動的很!自己至親的人,自己的妻子怎麼樣了,哇!急得很!很急!自己的兒女怎麼樣了,急得很!一聽到別人兒女怎麼,馬上就說,「干我何事?」這心理是一樣的哦! 


你們不要小看這種心理,有時候啊!很多弟子啊!在回信公司裡面講,嗨!「這個來信很重要!一這個全身都是病耶!一很嚴重的病耶!而且很嚴重的事情發生。」「我們應該趕快處理,看看他有沒有皈依?」一看,他不是皈依的弟子。「管他的!」這個分別就出來了。 


這個分別,皈依的是同門,就是我們同門,就是要關心他,他是皈依弟子。「唉!他沒有皈依,得了這些病啊!我們沒有分別心,這個不能提早處理。」「排隊!跟著大家一起排!為什麼他不皈依呢?皈依了,我們才會緊急處理。」這當中啊!就不是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的這種心。 


你們每一個人,有時候徇著私情,徇私情拿來的條子,「這比較重要,請師尊先處理。」我怎麼不知道那是你母親?(笑!)是你母親嘛!對不對!你假如今天是別人的母親哪,你不會趕快;徇著私情,趕快拿一張條子:「師尊、先問這個。」「這個先問一下。」不可能的事情的,你不認識的人,你怎麼會突然間拿一張條子給我說,先問這個呢?那是不可能的事情。 


還有一點,別的弟子,他說:唉!寫信給師尊,總是要一、兩個月或者甚至於他出去一趟一個月旅行回來,處理信恐怕三、四個月才能夠收到回信。有一個辦法,寄給其他的上師,紅包分成兩份,一份給上師,一份給師尊。這上師一接到這種信啊!他一看,我不是講哪一個啦!有沒有這回事我也不知道,總之,以前是這樣子的。我講以前,不是現在!一份是他收,一份是要供養師尊。 


他收了,一定先拿著,「師尊、這個先處理。」然後他拿去包裝啊!拿皈依證書啊!到藥(符)箱去拿藥(符)。(笑!)他就先做、先回信。 


「哦!這個快。」他會想說,這個快!以後就寄給這位,就行了。代轉、寄給代轉的,他馬上親自可以到師尊面前馬上問,馬上解泱。這樣子,這就是一般我們講的,有「公」跟「私」,「有分別」跟「沒有分別」的這個差別在這裡。 


那麼,「小乘的建立」,是因為他本身厭惡去背負眾生的業障,不願意去度有情眾生,只願意修自己,這個就是「小乘的建立」。 


「於利他事厭背荷負」,荷負就是負荷啦!「唯為自利解脫修行。」我自己先解脫要緊。我自己先把煩惱解脫,生死先了。我自己先修自己的。他自己先利益自己。「能證解脫正因。」因為,你要追求解脫嘛!「解脫」是正因,是一個很正理的因果,「正因」。「是證無我義慧」,由這裡去證明到「無我」,這個義諦是最高層、最高的智慧;所以,這是「小乘建立」的兩種特性。 


這跟「大乘」真的是沒有什麼關係,好像說們密教裡面,為什麼也會歸於「大乘」呢?主要是,我們有「四無量心」;小乘是不講「四無量心」的。什麼「慈悲喜捨」?「給眾生快樂啦!」「了眾生的煩惱啦!」「永遠歡喜的這樣子去做啦!」「能夠捨掉自己一切的生命、時間」。小乘沒有這個「慈悲喜捨」。 


「慈悲喜捨」是「無量心」,小乘不談的!他說:「慈」也是給自己快樂,讓自己了自己的痛苦,我歡喜自己沒有煩惱,只有快樂。然後呢?我不捨得給別人,全部捨給我自己,這個是「小乘」的,沒有什麼「慈悲喜捨」。 


不過,「小乘」的修行,也是由「戒」跟「定」。這裡面講:「以戒定等餘道為伴而正修習」--修「戒」跟「定」的。「戒」呢?就是「戒律」,由戒律開始,那麼求「定」。「以戒定等餘道為伴而正修習,故能盡斷一切煩惱。」能夠斷一切煩惱,這就是「小乘的建立」。 


那麼,我們翻到第六頁。哇!這裡是一大篇,整整第六頁、第七頁,都是滿滿的! 

  

其實,這個別人看啊,看不懂;我看,看得懂!這是在「辯論」。論什麼呢?在論「無我」。這當中有講到幾句話,很清楚!很多的論師認為,「這個不能了生脫死。」「不能得到開悟。」論師是這樣子講的。 


〈入中論〉云:「汝見無我瑜珈師,不能通達色等性,以未達彼自性故,緣色轉故生貪等。」這句話是什麼意思?在印度的時候,稱這一種小乘的,「無我」、「無我瑜珈師」,是修「無我」的。大家想想看,你要修「無我」,也就是沒有「我執」的這個性在裡面;既然沒有「我執」的話,難道你還能夠自立嗎?這裡面有矛盾在。「小乘」建立在「無我」上面,要修這個「無我」;既然要修「無我」,那麼「自立」又是什麼呢?不是「有我」嗎?所以,這當中是有矛盾的。這裡面的幾個論師在互相辯論。 


所以,〈入中論〉就有這一段話:「汝見無我瑜伽師,不能通達色等性,以未達彼自性故,緣色轉故生貪等。」這個意思是講,修「無我」的人,知道是「無我執」;既然是「無我執」,那麼為什麼還要「自立」呢?這就是矛盾的地方。到底「小乘」的建立是不是有矛盾,這裡面它有辯論的。 


「諸佛及獨覺,諸聲聞所依,唯一解脫道,除汝更無餘。」這個是講,「通達法無自性唯一的分別母。」乃是「二乘的真解脫道。」又講,「欲學聲聞地者,當學般若波羅蜜多」--想要學這個「聲聞地」的,這個「小乘」的,還是要學「般若波羅蜜多」,就是智慧到達彼岸;不能這樣子做的話,沒有智慧的,只從「戒」跟「定」而已,而不由「智慧」去求解脫的,也不能夠達到彼岸的。 


這裡面就講啦:-- 


「攝頌」裡面講,「欲成聲聞眾,獨覺及法王,若不依此忍,莫能得成就。」所以,是很清楚的。 


你要小乘「聲聞」得成就啊!也要依此忍。這個「忍」是什麼?這是一個果位。但是我講過,什麼是「無生法忍」?「無生法忍」本身就是一個果位,「法忍」本身就是一個果位;可以講,就是知道「法執」了。 


你假如不依這個方法去修的,一樣的不能夠得到成就的。所以在這裡面,他談到了,你既然想要得成就,要得到「無我」的義諦的話,你必須要去知道真正的「佛性」、它的「空性」。 


那麼,你假如知道了「空性」的話,你心量自然能夠廣大如虛空;這個時候,在有意無意當中,你自然合乎「無量心」。 


修行的開始,雖然你不願意去負荷如來的事業,去度有情的眾生;但是,當你接近「無我」的時候,你廣開了你的智慧。你智慧已經打開了的時候,你仍然會走上「慈悲喜捨」這種「四無量心」的境界;還是要學這個「般若波羅蜜多」。 


所以,從「無我」開始,從這個「聲聞」開始,一直走到「菩薩」這一條路,並不是說完全不通的;其實,也是通的。有的從「小乘」學,最後他也是走到「大乘」的路;有的從「大乘」學,但是,在他學的過程當中,他也過「小乘」的這種生活。 


所以,真正講起來的話,你學「小乘」,最後呢,你也要走上「大乘」;學「大乘」,也要過「小乘」的生活。 


這就是第六頁裡面完全在辯論的「無我」。 


那麼,在第七頁裡面,它是論「無常」,由「無常」來證明「無我」。我們曉得「無常」,這裡面有一句話,在「六十正理論」云:「生起及滅道,為需要而說,知生故知滅,知滅故無常,由知無常性,亦能達正法。諸了知緣起,遠離於生滅,彼成就正見,能越三有海。」 


很多「小乘」的修行,也是從要認知「無常」,要知「無常」,才能夠證「無我」的。 


我們曉得,知道有人出生了,就知道他要死了;有「生」、必有「死」。那麼,知道有死,就能夠證明--「無常」。這個道理就是在這一段裡面,「知滅故無常」。困為知道是「無常性」,知道眾生種種的現象,都沒有常性的;這樣也能夠達到正法,因為你悟到這個世間的眾生沒有常性,所以也能夠達到正法。 


像我們交朋友來講,或者我問事情來講,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子的:當初兩個人在一起,很有緣,覺得很好,相處很歡喜、產生歡喜心;隔了不久,也不知道怎麼回事,他們自己寫信來就講:「也不知道怎麼回事,他不理我,我也不理他!」。那兩個人就吹了。 


吹了,就是什麼呢?這是證明什麼呢?這是一個很小的一個「無常」。今天很多弟子寫信來給師尊:「最近辦離婚」。當初在上帝面前,在教堂裡面結婚;教堂裡面結婚要問的:「妳愛他嗎?」「愛!」「你愛她嗎?」「愛!」好啦!上帝給你們證明啦!你們要互相愛,你們就結婚吧!就回去組織一個家庭,那麼共同過生活,在上帝面前不能講假話,在上帝面前都是講真話的。 


所以,師尊主持這個婚禮啊,我從來不問這一套的。囉嗦嘛;對不對!哪裡有人到面前來還敢講「不愛」?「妳愛他嗎?」「NO!」「你愛她嗎?」「NO!」問這種話簡直是多餘的。我還問:來幹嘛?到了我面前來,兩個人要結婚、當然都是愛的嘛!這個就是「誓盟」。在上帝面前已經發誓了。「I swore」!我發誓了!發誓吃白菜、沒有用的;會變的!「無常」啊!兩三下就完蛋了。誤會愈來愈深,個性不合。哇!又愛上別人了;愛有好幾個的,不是only one的,有好幾個分出去的--多心,這都是「無常」。 


這個生死也是「無常」。你知道什麼時候死?什麼人知道的?對不對?有一個腦筋急轉彎:「飛機失事了,為什麼所有的人都沒有死?大家都活著?」問大家:「飛機失事了、故障了,為什麼大家都沒有死?(有弟子答:「因為飛機沒有起飛。」)你偷看書!對了!那個飛機根本沒有起飛。腦筋急轉彎,老實講,飛機假如真是從空中爆炸或者掉下來,很難得有一個活的。這是「無常」。 


你知道什麼時候生,什麼時候死?不知道!由於有這種觀念,能夠引你入正法,由「無常」證明到「無我」;因為,你自己這個「我」,隨時會滅的。「無常」,引起你修行的這個心,你知道你這個「我」,並不是永遠存在的;所以,會達到「無我」的正念上面,由「無常」能夠達到正法,就是走到「無我」這條路。 


所以呢,這裡面就是在辯論。有很多論師認為「無常」不能達到正法;但是,有很多論師認為「無常」可以達到正法,這就是在這裡面講解這方面的事情。 


唯一的這個「小乘」的說法是:「諸聲聞乘中,未說菩提願,大行及迴向,何能成菩薩。」這也是一種講法。 


但是呢,我剛才講的:「聲聞乘」中,只要他達到「無我」了,他就會知道一切都是「空性」;既然是「空性」,就是會有平等觀出來,那麼他也會走向「四無量心」的這條道路。 


總之啊,「大小乘不以見分」。「大乘」、「小乘」,不以「見」來分別;以什麼為分別呢?就是,你「發心」的大小。有很多人發心比較小,「我先度自己,」發心比較小,就變成「小乘」,這是「小乘的建立」。那麼發心比較大的呢?就是「大乘」。他「自利、利他」,也要度所有的有情。這個是「小乘建立」,是發心等諸方便故。這個道理是在這裡的,今天就談到這裡。 


嗡嘛呢唄咪吽! 


一九九四年七月十九日


2025真佛宗為世界祈福 「一生一咒」800萬遍上師心咒活動,從今年師尊的佛誕日正式啟動,請參加者到TBSN官網以下鏈接登記資料: 每持滿十萬遍上師心咒者,宗委會將把名單呈給師尊加持。每持滿一百萬遍者,將列名護摩法會功德主,資料請師尊主壇護摩法會時下護摩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