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7 入佛之門
理事二門
既然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都講了,那麼這個佛門怎麼入呢?這個門到底在哪裡?很多人的意見都不太同,不太一樣。
有人講說應該從「理」入;「理」是佛理,應該要先去了解佛理。佛理,大家曉得佛理很深奧的,從「理」入比較好一點,因為理入,就是入佛知見。
那麼有的人講說應該要實修;進入佛學應該先實修,實修就是「事法」。好像我們在修真佛密法,要實際上去修行、去守戒、去意念清淨,這個才可以。這個就分成兩個門,一個就是「理門」,一個就是「事門」。到底應該先學佛理對呢?還是要先從事法下去修對呢?大家有什麼意見?
中國人是很會講這個「同時進行」。(眾笑)記得我們以前讀書的時候有讀過:「知難行易,知易行難,知行合一。」對不對?現在大家都懂得要「知行合一」。但佛陀的時代,佛陀是這樣教育我們,有好多本經典裡面都提示到;佛陀的意思,祂是要從「事入」,很多本經典祂是提到的喔!
「多聞不如實修」,很多本經典提到;你去聽佛理,聽得很多,但是呢?假如不去實修,就像我昨天講的一樣,根本上你就是沒有吃這個東西嘛!你是知道的,做很多菜你都懂得這個道理,但是你不能吃飽了它,根本就得不到法味。所以如來的教訓裡面祂講,還是「實修第一」。
但是我認為,我們是「理」跟「事」要相互的並進,要一起走。佛陀雖然是很強調實際上去修,當初佛陀教我們的時候,就只是講,你化緣回來了,那麼聽完法了,好了!每個人解散。有的人跑到山頂、有的人在半山、有的人在山底下、有的人在樹下,就是在那邊靜坐冥想。
大家都去修。那麼時間到了,這個喊一聲,大家就出去,再出去化緣,再去乞食,生活都是這個樣子。佛陀當初教的,就是要你去靜坐、去冥想。靜坐跟冥想是非常重要的,在如來整個佛學過程當中,「定」就是最重要的一環。
「理入」就是入佛知見,理解意趣,明白經典裡面的意義跟它的理趣,去理解它的理趣;從這個佛經佛理當中,去體會這個法味,那最後呢?你的心地就會得到光明,這是「理入」方面的。
有人讀經、轉經、深入經藏,那麼他真正跟經合一的時候,居然翻開了經,都可以見到菩薩的。翻開了這些貝葉,都可以見到菩薩。所以經典裡面也是妙味無窮,你讀經讀到了它奧妙的地方,領會了這種奧妙的時候,你不單會點頭而已,甚至於你的心神都會發光的。這個才是讀經的要點。
我們中國,到了宋朝以後,就編了很多的懺本,懺本是宋朝以後,很多的法師、大德,像梁武帝啊!他們去編出來,編這些懺本。懺本當然也有好處,不是說沒有,教你拜懺,那麼拜懺就是教你讀經、轉經。看看經典,然後去轉,唸一唸,然後做禮拜、拜佛。
其實拜懺就是「做禮拜」跟「讀經」,兩個配合起來就是拜懺。拜懺最大的意義,要看你是在懺悔什麼,你懂得真正的懺悔,而不是跟著拜,跟著唸經而已,是要知道懺本裡面的這些意義,這才是要點。所以大家要了解,「拜懺」只是佛法的一個表面。拜懺的法門應該是最簡單的,就是一個讀經,那麼一個禮拜;傳到最後,這些佛法都變得非常的簡單,一個拜懺的法門。
那麼唸佛法門,現在的唸佛,就是「持名唸佛」;一句佛號,就包含了三藏十二部,演變到現在,就愈來愈簡單。因為現代人啊!好逸惡勞,認為越簡單的越好。我只要唸佛就好,唸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就可以成佛了,演變到現在,連《觀無量壽經》的「十六觀」都沒有了;這「觀相唸佛」都沒有了,就剩下「持名念佛」,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就包含了三藏十二部。那假如這樣子講的話,乾脆三藏十二部不要了,全部寫成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所以佛法在現代人的眼中,就演變了。
以前最圓最頓的禪宗,還有很高深的妙理在,演變到現代來,就剩下口頭禪,都是嘴巴講的,把古代的這些禪宗大德,翻來翻去,就在論這些東西。所以難怪現代的這些法師、禪宗的法師、大師,「禪心未明」的非常多,要真正能夠使他禪心開出來的就很少。所以禪宗不只是口頭禪而已,很多的禪法,很多很多參禪的妙法,現在都失傳了,剩下的就是口頭禪,就是在電視上表演的,說法中講一講的啦!這些禪,就剩下這個。
所以佛法到現在!真正的法門在哪裡?很多人學佛,跑很多道場,到底你們本身,追求到了門沒有?
我們今天這個真佛密法,就是事法的入門。你們現在在跑道場的,到世界各地各個佛教的道場去跑,一定找不出像真佛密法這樣細膩的教法。你看裡面什麼都包含了,有教你入三摩地、教你咒語、教你手印、教你觀想、大禮拜、大供養、四無量心、披甲護身、金剛心菩薩、四皈依......,這種整個一套的方法,而且還仔細的跟你講解,你到世界各地去哪裡找?
大部分的佛教法師,你問他佛理,他教你「看佛經去」;你問他怎麼修,他說「唸佛去」;你問他怎麼打坐,他講「慢慢來」。(笑,眾笑)「為什麼慢慢來呢?」「因為這個東西啊!不能快的。」「怎麼樣子禪定呢?」「這個不簡單的。」說不定這老法師他一生當中只是持名唸佛而已,你問他禪定,唉!他只好講:「慢慢來,以後再告訴你。」以後......以後他就圓寂了(眾笑),他還沒有告訴你就完蛋了。
他不是教你什麼,他不能講的。為什麼不可說呢?因為他從來沒有入過定啊!三摩地不容易得的。今天你們來聽我講,你們是找對人了。(笑,眾鼓掌)我是有這個經歷的,我是走過來的,所以你聽我講就對了。
你去問老和尚,有些人是有修「不倒單」,「不倒單」你知道。我們修的不是「不倒單」,我們修的是「一字禪」。什麼叫「不倒單」呢?「不倒單」就是晚上的時候坐著睡,現在都是坐著睡,現在沒有「一字禪」,你們現在坐的都是這樣子,都是不倒單,坐著。但是到半夜的時候他就這樣(頭下垂歪下邊),口水就流出來了。那個不叫「禪定」。很辛苦!坐著睡很辛苦。這樣子勉強自己是不對的。
我們禪定不在於長,不在於短,在於「有沒有定」。你知道誰坐禪最久嗎?虛雲老和尚坐最久了,他在他自己的山裡面,煮芋仔(台語),在煮以前他打坐,醒過來的時候,芋仔都已經生菇(台語,意發霉)。你看他坐多久?他是坐最久的。他這個坐法叫「坐忘」,忘掉了,時間都沒有了,一坐就沒有了;這禪定功力是很深的。
但是真正的坐禪是不是這樣呢?應該是一禪下去是「沒有」了,但心還是明,你心還是清楚的,這個叫做「禪心明」,參禪心明。你有沒有定啊?這個「心明」才叫做「定」。
有的時候有些人沒有夢,有些人晚上不做夢,不做夢的人,他是不是在禪定?他一躺下,一張眼,天亮了。我有沒有睡都搞不清楚,怎麼搞的?一下天亮了。他晚上十一點上床,閉眼一張眼,天亮了。哇!我禪定功深啊!(笑)一看日曆,我是初一睡的,現在怎麼三十號啊?我睡一個月啦!(笑,眾笑)這就是禪定功深,不過這叫做「睡忘」,把時間忘了,在這當中他都沒有夢。
你知道道教有一個「陳希夷」——陳搏老祖,他一睡好幾年,這睡功真厲害啊!我假如能夠一睡就好幾年也不錯。(笑)陳希夷,陳搏老祖。虛雲老和尚的禪定很好,但是他是「坐忘」,忘掉時間,他在泰國一坐,坐十幾天,連泰王都來跟他頂禮。
他這個功力是很好,但是他這個是「坐忘」,我們不在講時間的長或時間的短,我們今天講的,就是你有沒有定?時間短沒有關係,你打坐的時間短也沒有關係。你是不是定了?這一點最重要。你能夠定,就有它的法味出來,你不能定,就不會有法味的。(眾鼓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