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TBSN專訊》師尊師母蒞臨「中觀堂」開示「中觀」之意


  蓮悅上師、上師、法師、助教、各位同門,大家午安!(眾齊喊:「師尊午安!」)(熱烈掌聲) 

  今天早上從台中出發,直接到台北,先去「莊嚴雷藏寺」,因為那是最老的分堂,所以第一個去。但是去了之後,只有一個守寺的童子在,(眾笑)楊寺主後來趕到了,終於有兩個人,因此可以證明,我已到過她的寺了。雖然沒有什麼人,但是我還是一樣的頂禮如儀,上香、加持,做了很多的事情。在附近的還有「大鵬堂」,所以,我又去了「大鵬堂」,終於有兩個童子在,(眾笑)是堂主的兩個兒子,堂主後來也趕到了,我也是照樣上香、做禮拜、加持之後,就離開了。 

  第三個就是到「蓮聖同修會」,(眾鼓掌)一到那裡呢?大門深鎖,(眾大笑)沒開門,我就趕快請蓮香上師寫張條子:「我來過了!」然後將這條子放在門環上。既然來過了,我也在門外頂禮了一下,還「偷」了兩份真佛報。(師尊笑)(眾大笑)再來,就去「佛林同修會」。當時大家都已聞風而來,行程顯然是曝了光,所以,才都聚集在「佛林同修會」。在那裡,有「莊嚴雷藏寺」的弟子,也有「蓮聖」的弟子,還有「大鵬」的弟子,(眾大笑)他們都跑到「佛林同修會」來。 

  我在「佛林同修會」也是講了一下子,我說我要趕快「轉檯」,轉到「中觀堂」去,(眾熱烈鼓掌)所以現在在「中觀堂」。因為消息一出來,曝光了之後,幾乎所有的人都聚集到這裡來,這裡就爆滿。 

  原則上,我已說過了,能夠跟所有的弟子,台灣的弟子及一些海外的弟子見面,是一個「意外」。 

  第一個原因,因為我父親的身體有點問題,所以我趕回來看。第二個原因是,有一位弟子的兒子結婚,他的媳婦是我挑的,是在幾個人的名單中挑出來的;由於這位弟子要求我去做福證,我很難推辭,因此才有這個機緣。當密教總會理事長接到這個消息時,他通知台灣所有堂的堂主,通通去參加。所以,我當場就講:「這是人家的結婚大典,不是我的法會,(眾大笑)不要喧賓奪主,不要到時候,人家在結婚,結果變成我們真佛宗的法會。」不過,好像我們的人數,都比兩家的親戚還多。(眾大笑)這就是個「意外」。而既然已經曝光了,乾脆就公開上「台灣雷藏寺」。(眾熱烈鼓掌) 

  原則上,我是想到每一個分堂走一下,因為就是這份「想念」,想見見弟子。五年多來,我隱居起來,新皈依的弟子很多,他們都看不到我。但是,我一走出來才知道,台灣雖然很小,但真佛宗的分堂有六十幾個,根本就走不完。所以只能看機緣,走到哪裡算哪裡,絕不是厚此薄彼。這次好像在中部以北的幾個道場都有走過,中部以南的都還沒去,對中部以南的是不好意思。我是想,如果這次有機緣的,我都會去,下次有機緣,再去沒走到的道場。 

  沒有走到的地方,不要怪師尊:「是不是師尊看不起我們這個堂?」師尊絕對沒有這個意思,師尊是:「平等視眾生,一律平等。」(眾熱烈鼓掌)現在在這裡,也向那些沒有走到的道場說聲:「Sorry(抱歉)!因為No time(沒有時間)。」(眾笑)我再「轉檯」啊!但也沒有辦法轉六十幾檯。 

  剛剛在「佛林同修會」時有提到一個問題,就是要認識自己的「心」。「佛林同修會」的弟子問我:「為什麼『心』是『不一』『不異』?」「心」,在運用上是「不一」,譬如,我們用眼睛看,看的不同,就是「不一」;耳朵所聽到的都不同,是「不一」;而「不異」,就是原來「心」的「本源」,全部沒有差別,也就是佛性本身沒有差別。「不一」就是不同,每個人看得都不同,如:貪性的人,看到「貪」;瞋性的人,看到「瞋」;痴性的人,看到「痴」,而「貪」、「瞋」、「痴」也都是「佛性」,只是「用」在「貪」,「用」在「瞋」,「用」在「痴」,如果能夠反觀自己的「貪」、「瞋」、「痴」,而回到「本源」,就是「佛性」。 

  眾生都有佛性,佛性都在每個人的身上,只是在「用」的時候不同。我們在修行,就是修這個「用」,將這個「用」全部修清淨,然後你以清淨「知覺」的「心」去印證,去認取「佛性」,這就是還我本來面目,叫做「無縫塔」──沒有縫的塔,叫做「打破無始無名」、「打破意念無名」、「粉碎一切虛空」。 

  那麼,我們為什麼要「修行」?佛性本來不就是存在嗎?「用」修有佛性,而不「用」修也有佛性。只是佛性在「用」方面,若「用」錯了,「用」到一種習性上面,「佛性」反而變成「習性」,「習性」變成「佛性」,這不是佛性被污染,而是在於「用」的錯誤。只要將這個錯誤洗淨,將其一切清淨,這個清淨的過程,就叫做「修行」。將來,你的智慧顯發出來,有了「定力」,也有了「慧力」時,你用你「定」、「慧」的力量,去認取「佛性」。「佛性」原來是存在的,而且是永遠不變的;祂不是「清淨」的,也不是「污垢」的,祂本來就在,所以叫「不淨不穢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(眾熱烈鼓掌) 

  在前幾本書裡,我有寫到,要大家「明心」,要大家「見性」,對不對?「明心」呢?就是你要去找這個心,一直找這個心的根源,若找到了,就是「明心」。那麼,你還要「見性」,要去認取這個佛性,當認取到了,你就進入了「見道」,然後,再將「佛性」實施。但,實施什麼呢?譬如,「精進、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智慧(般若)、禪定」,以種種方法去實施,到最後,你去認取「佛性」,經過佛與佛的印心之後,你就成就了。(眾熱烈鼓掌) 

  眾生都有習性,師尊也是一樣有習性,我和眾生是平等的,所以我不願意責怪自己和眾生。我們修行就是要清除這些習性,變成「身」、「口」、「意」清淨。在「身」、「口」、「意」清淨了以後,你「禪定」的力量就可以產生出來,「智慧般若」也會產生出來,這個時候,你已得到如來的智慧,顯發出了「佛性」,此時,你也就可以去認取「佛性」,並且了解到,修行原來是如此。 

  大家問說:「修了半天,不知這條路怎麼走?怎麼『明心』?怎麼去『見性』?怎麼去『了生死』?」你知道嗎?所謂的「了生死」,就是明白「生」、「死」,因為你根本沒有「生」,也沒有「死」,如同師尊一樣,沒有「來」,也沒有「去」,一旦明白了,就已是「無生」、「無死」、「無來」、「無去」,什麼煩惱都沒有了,都斷了,生死也能夠了。 

    我們學密,做持咒、供養、護摩、禮拜及懺悔,這些都是尋找「心」的方法的路,也是在清淨我們原來的這些習性。這樣子說,大家明白嗎?(眾熱烈鼓掌)很好,你們在一剎那之間就都明白了。(師尊笑)(眾熱烈鼓掌)其實,對學佛的人來說,這些已經是比較清晰了,也知道是如何走。 

  我唸「阿彌陀佛」是有幾個意思的。我五年多來,一直沒有跟弟子見面,而我在台灣雷藏寺時也有說過,佛青,我很疼她;佛奇,我也疼;佛奇娶Sunny時,我做父親的沒有參加;女兒出嫁,嫁給Andy時,我也沒有參加,他們現在在紐約。當時,我幫他們的就是唸「阿彌陀佛」。(眾熱烈鼓掌)看起來,師尊似乎很無情,自己的兒子、女兒結婚都沒有參加,不是很無情嗎?事實上,我的「心」實在是參加了。 

  其實,我是很疼小孩的,從小到大,我一次也沒有打過他們。但是,我小的時候,是三天一大打,(師尊笑)(眾大笑)兩天一小罵,我是在打罵中長大的。我疼我的小孩,我是不打小孩的,但,我為什麼不參加他們的婚禮?因為我是隱居。如果,我想參加3月9日的慶祝活動(此時,師尊笑著說:「喔!我並沒有說我要參加。」)(頓時,大眾報以既熱烈又期待的,持續不斷的掌聲)當然,能以身參加是最好,但我的心一定參加。事實上,我可能會將一些事情延期,有些事情是機緣,說不定啦,因為有很多事是很難做選擇的,你們儘量做好。(眾熱烈鼓掌) 

  蓮嶝上師和蓮妙上師都修得很好,他們的心都很平靜,像蓮嶝,他的心很平靜,護摩不知做了多少壇?不可計數啊!蓮妙也是一樣。蓮妙的字,寫得很標準,她的隸書啊!行書、草書,反正什麼書,我也看不懂,她的字是很好,很標準的,她是學過,她以前的畫也是畫得很超然的,也是畫得很好,比我的好太多啦!她的潑墨畫,潑得很好,師母看了都讚揚:「這顏色潑得真好。」只要有人賞識蓮妙上師的畫跟她的字,那,張大千算什麼?(師尊笑)(眾大笑熱烈鼓掌)她是柯大萬,柯淑玲改名柯大萬,大千嘛!她是大萬哪!(師尊笑)(眾大笑熱烈鼓掌)她也修得不錯,很好。 

  那麼,在「明心見性」,「斷煩惱」,「了生死」,大家都是會有成就的。 

  還有什麼事嗎?要「轉檯」了。(師尊笑)(眾大笑熱烈鼓掌) 

  (蓮悅上師說:「弟子代表所有與會的同門向師尊請法,請師尊開示「中觀」的智慧。) 

  蓮悅上師是很厲害的,(師尊笑)(眾大笑熱烈鼓掌)若她早跟我說今天講「中觀」就好,我就不用講那麼多了。(師尊笑)(眾大笑)等我講完了,她才要我講「中觀」。 

  所謂的「中觀」,就是「中道」,其實,剛剛在「佛林同修會」時,我也開示過,那麼,什麼是「中道」?佛有講過,祂有幾個智慧,是屬於佛陀的智慧,很了不起,我們稱做「般若」,所以叫做「般若中觀」。其實,我們學佛,有的人學「唯識」,有的人學「中觀」,有的人學「般若」,有的人學「解脫」,有些人學「瑜珈──相應」。這些道理,其實是一貫的。 

  什麼叫「中觀」?「中觀」,就是「中道」。走這一條「中觀」的路,就是佛陀本身所說的「有為」和「無為」的這些道理。世界上有很多「有為法」,雖然「法」有很多,但到最後的結果,是「無法」。佛說一切法,是因為眾生所有的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才有一切法。本來是沒有法的,那麼,沒有法是什麼法?是「無為法」,「無為法」才是真正的大法。佛陀說:「人哪!如果你去學法,學一些『有為法』,對你去認識佛性並沒有多大的意義,最有意義的是『無為法』,『無為法』才是『中觀』。」(眾熱烈鼓掌)這樣子說也是深了一點。 

  佛陀說法到最後的時候,已沒有法可說,才拈一朵花表示,這個就是要你直接去認取「佛性」,因為怎麼說,都不會中。所以,對於「中觀」有個比喻,如彈弦琴的人,弦若太緊,容易「繃!」的斷掉;若弦太鬆,就「啪!」的鬆掉了。所以,最美妙的聲音就是「不緊」、「不鬆」,那種聲音是最美妙的。 

  我們修「中觀」,就是要能「不緊」、「不鬆」,不能認為佛說「無為法」,就什麼都不做,那就是「鬆」,你也是要修行啊!但,修行不能太過於盲目,太過於激烈,早也修、晚也修,二十四小時都在修,沒有休息的時候,這就又太緊了,會「繃!」得斷掉,那就會精神分裂,所以也就會有「躁鬱症」和「憂鬱症」產生。「憂鬱症」是太鬆,而「躁鬱症」就是太緊了,都會出毛病的。 

  佛陀說「中道」,是要你穩穩地走,一步一腳印,修行就是要一步一腳印,而不是用飛的。總有一天,你會看見佛性,成就佛果。(眾熱烈鼓掌)那種精神,就是「中觀」的精神,所以「中觀」的原意就是在這裡。你走在這條修行的路上,一定要走在中道上,不要偏離,穩穩地走,一步一腳印,終會到達目的地。 

  不要看到靈異,你就去學靈異;也不要看到神通,你就去學神通;還有看到別人有法術的,你就去學法術,不要太盲目。 

  你要學的是佛陀本身的「中觀」,要運用「智慧」,運用「般若」,需要有「定力」,也需要有「功德」。你要去做功德,你要有定力,不要隨著人家聞雞起舞,聽到人家那邊在舞,你就跟著舞,聽到人家那邊有什麼,就跟著做什麼。你只要認證,這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「如來智慧」、「佛慧」,你就定下心來學習,並且好好的學「禪定」的功夫,你才會發出「智慧」,而「定」呢?就是教你得到「八定」的功夫,這就是「中觀」。 

  無論如何,你就是要有「明眼」,用很清楚的眼光去看,不要有偏差。你不偏差,不偏左,也不偏右,就是「中觀」;「不緊」、「不鬆」,就是「中觀」;不要一下子偏「藍」,又一下子偏「綠」,(眾大笑),也是「中觀」嘛!你仔細地看好,哪一個比較正確,就走哪一條路。 

  你應該要有「智慧」,佛就是在教你「般若」,而「般若」就是「智慧」,智慧的光芒嘛!(眾鼓掌)「如來智慧」的光芒,就是「妙觀察智」,就是「大圓鏡智」,就是「平等性智」,就是「法界體性智」。然後,你在自在之中,得到「成所作智」,這五個智慧,你就都可以得到,如此去做,不盲目,不偏不倚,你就是「中觀」。嗡。嘛呢唄咪吽。(眾熱烈鼓掌) 

<蓮生活佛2006年2月28日在台北「中觀堂」開示> 

來源:中觀堂

慶賀真佛宗根本傳承上師八十聖壽 「一生一咒」800萬遍上師心咒活動,從今年師尊的佛誕日正式啟動,請參加者到TBSN官網以下鏈接登記資料: 每持滿十萬遍上師心咒者,宗委會將把名單呈給師尊加持。每持滿一百萬遍者,將列名護摩法會功德主,資料請師尊主壇護摩法會時下護摩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