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2月23日 聖尊蓮生活佛 主持「黃財神本尊法同修」暨《維摩詰經》第149講
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 149 講
〈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〉
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。是菩薩行。 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。是菩薩行。雖行 三界而不壞法性。是菩薩行。雖行於空而 植眾德本。是菩薩行。雖行無相而度眾生。 是菩薩行。雖行無作而現受身。是菩薩行。 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。是菩薩行。雖行 六波羅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。是菩薩行。 雖行六通而不盡漏。是菩薩行。雖行四無 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。是菩薩行。雖行 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。是菩薩行。」
攝一切眾生不愛著 平等度化無所偏愛
我們講《維摩詰經》。
「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。是菩薩行。」雖然你度所有的眾生,「而不愛著」,什麼意思?沒有偏愛,普同度化,這才是菩薩。沒有偏愛的,你如果稍為偏一點不是菩薩,我度這個;不度那個,那就是偏。「攝一切眾生」。你要度所有的眾生,就沒有分別去度化。而不是有分別的,我度這個;就不度那個。所以,我花了好多精神跟老姑婆講,對不對?不要分得那麼細,有時候真的不能分得那麼細的。
那位做墓碑的,他還問我:「要用什麼東西拜?」我說:「用湯圓就可以。」我們拜拜有時候用湯圓。他就問我:「湯圓應該是白色的?還是紅色?」我跟他講:「既然人過世,就用白色的吧!」他問我:「湯圓要幾粒?」(眾笑)。湯圓要幾粒也要問我!?好了!我說:「既然是人死了,那不要用雙數,就用單數吧!」他就再問:「湯圓要多大粒?」(眾笑)。我說難道我要給你搓湯圓嗎?多大粒?你還來問我!?哎唷喂!我實在沒辦法。
然後他再問:「湯圓的湯是要八成?還是七成?還是碗的一半?還是滿?」你看!我日子怎麼過?(師尊與眾笑)。你知道嗎?我到最後說:「我不問了!」但是,到最後講實在話,我要度他真的也是很困難,要度這個人是很困難。這個叫什麼?台灣話叫做「龜毛」,在烏龜龜殼上面找有沒有毛?這叫龜毛。(師尊與眾笑)。烏龜本來就沒有毛,你還要找毛!這很龜毛的人。碰到很龜毛的人也要忍受,你不能說:以後你不要來聽法。這個是菩薩行。
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 已了生死仍度眾生
「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。是菩薩行。」祂這句話真的是很難講耶!「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」—— 雖然你已經可以了你的生死,你這個菩薩生死可以了啦,但是,你也不需要身灰心滅。你已經可以到了這個境界了,但是你也不想去;可以涅槃了,你也不去涅槃;可以了你的生死了,你沒有很快的去到那個境界,你還是在人間、在度化眾生,這個意思。「是菩薩行。」
雖行三界不壞法性 雖證四聖仍度三界
「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。是菩薩行。」你本身已經了解了法性,你已經懂得佛性,你可以到「四聖界」。但是你還在三界裡面,還是在「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」,在這三界裡面度化眾生。你已經可以到四聖界,但是你沒有去四聖界,還是在三界中去度化眾生,這就是菩薩。
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
「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。是菩薩行。」所以,可以講是這樣子,「行於空」,你已經可以懂得空性,你已經可以行於空,就是說你的境界已經很高了。剛剛講的入滅,你可以入滅了,你可以涅槃,你可以了生死。但是,你並沒有離開眾生,仍舊在布施、行善、救度眾生,這個是菩薩。這個都屬於「是菩薩行」。祂講高的,然後又講低的;講大的,然後有講小的。
雖行無相而度眾生
你懂得無相,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。是菩薩行。」已經解脫了,無相已經解脫了嘛!無作也是解脫了嘛!空也是解脫了嘛!空、無相、無作就是三解脫門。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。」你還是在度眾生,這都是和光同塵,你還是跟眾生在一起。你已經無相解脫了,但是你還是跟眾生在一起。
雖行無作而現受身 無為而為是菩薩行
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。是菩薩行。」你不必做什麼,你已經解脫了嘛!你亦不為什麼而做,但是你也做,這個就是無為而為。你已經到了「無為」的境界,但是你還是「為」、還是做,這個是菩薩行。
雖行無起起一切善行 十二因緣無所執著
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。是菩薩行。」我們知道十二因緣 (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) 裡面有一個叫做「取」。你也知道十二因緣當中,沒有一個是可以執著的。從無明開始,一直到老死,都不能夠執著,只是一種循環。我們人生就是一種循環,從無明開始一直到老死,就是十二因緣的循環。你也知道你是得不到什麼的,但是你還是在做,做什麼?做善事!這就是菩薩。
行六波羅蜜 依眾生根器因材施教
「雖行六波羅蜜,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。是菩薩行。」菩薩當然是行「六波羅蜜」。六波羅蜜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前三者我是認為這樣子的,行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。忍辱應該是屬於內的,外的也是忍辱。布施、持戒都屬於外的。忍辱有內、有外。精進有內、有外。禪定跟智慧都是屬於內的,我是這樣認為。所以外面也修、內在也修。外修就是布施、持戒;精進、忍辱就是內外都有。然後,禪定跟智慧就是內在的,都是向內的。
六波羅蜜你通通都知道,而且你也用這個方法。「知眾生心心數法。」—— 就是說了解眾生的根器,教他們如何去做。眾生的根器,你對幼稚園,你不能講微積分,因為你講微積分,幼稚園的學生聽不懂。所以,你對幼稚園要講一加一等於多少?從開始基礎上教,數學先從開始教。到微積分、解析幾何,那等大學生的時候再學。所以,祂懂得眾生的根器,依照眾生的根器去教他們,是菩薩行。
雖證六通身心無漏 仍不捨一個眾生
「雖行六通而不盡漏。是菩薩行。」你已經有六個神通: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、還有漏盡通,這六通都已經成就了。不得了!因為漏盡通是最難的,你所有煩惱全部漏盡,這個六通全部都有。我告訴你,你必須要身無漏、心無漏才算完全的漏盡 ,所以修行真的是蠻困難的。所謂「漏盡」就是沒有煩惱、沒有執著、什麼都沒有。你具足了六種神通,但是你並沒有因為有六種神通,就認為自己非常的了不起,你還是跟眾生一樣生活在一起,並不隨意顯現。跟眾生在一起,就是菩薩行。
有時候像天眼通,這一次我要傳天眼通的法,這是很少有的,你修了以後,你就知道。我寫在書上,整個修持法已經寫在 299 冊的書上。是菩薩行,雖然你已經得了六神通,但是你並沒有因為有六神通就離開眾生,沒有!
雖行四無量心 不貪著生大梵天
「雖行四無量心,而不貪著生於梵世。是菩薩行。」四無量心是慈、悲、喜、捨。你雖然有了慈悲喜捨的心,但是「不貪著生於梵世」,你慈悲喜捨可以生到大梵天、色界天。你做慈悲喜捨,但是你不想去大梵天,你還是在娑婆世界,這是四無量心。慈悲喜捨可以生大梵天,但是你也不執著生到天界去,這是菩薩。「梵世」就是大梵天、色界天。欲界天還有慾望;梵天就是清淨了,只有光,就是色界天。然後,再上去就是無色界天。無色界天有四天,最高的天是「非想非非想處天」,這是一個名詞。
行禪定解脫三昧 亦不住四禪天
「雖行禪定解脫三昧,而不隨禪生。是菩薩行。」哇!講好多呀!這維摩詰真的是!祂是有疾菩薩,有疾菩薩講這麼多話,這不是漏氣嗎?哇!真的講好多,還沒有完耶,天啊!阿彌陀佛!這跟老姑婆差不多,這維摩詰真的是很麻煩耶,還沒有完喔,我以為完了。
「雖行禪定解脫三昧,而不隨禪生。」我們知道在修禪當中,有所謂「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」。分成四個天:初禪天、二禪天、三禪天、四禪天。你雖然能夠禪定解脫到了四禪天,但是你也不會去四禪天。就算有了初禪,也不會到初禪天,還是在娑婆。這個是菩薩行。
制心一處即是禪
其實,我講這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,什麼叫做禪?「制心一處」四個字而已,最重要。制心一處就是禪,你心集中在一個地方就是禪。然後你在禪定裡面有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到了四禪天是最高的。但是祂沒有因此定入四禪天,祂照樣的在娑婆世界度化眾生,這才是菩薩。祂修行的境界可以到四禪天,但是祂仍然在娑婆度化眾生。這是「禪定解脫三昧,而不隨禪生。是菩薩行。」
三十七道品
再來祂又講三十七道品啊!我受不了啊!三十七道品大家都知道了嘛!我講了好多次。「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、八正道」,就是三十七道品,我已經都講過,祂又開始講,唉喲!我的天!受不了!幾點了?十點多,不講了,受不了!你看維摩詰真的是老姑婆(眾笑),阿嬤喂(天啊)!還沒有完耶!除了三十七道品以外,祂還講別的,祂講一本經,這個有疾菩薩,講一本經欸!阿彌陀佛!哇!天啊!我受不了了。(師尊笑)。
有時候,真的!講《維摩詰經》真的很辛苦。我本來是沒有病的,為講這本經變成有病。(師尊與眾笑)。(大使舉手要補充)。好!你(大使)要講你就講吧!那個老姑婆,這個是老夫。
(大使:謝謝師尊,師尊真正的是幫我們苦口婆心地說這個《維摩詰經》,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師尊。當佛陀要弟子來看維摩詰的時候,大家都不敢來看。後來文殊師利菩薩來,結果一大堆人都跟來了。一大堆跟來的裡面,聲聞的一大堆,菩薩一大堆,都想聽菩薩道、都想聽一乘道、大乘道、都想聽佛道。維摩詰剛剛講的這些,前面的都是聲聞的境界,四念處…這些都是在阿含的境界的時候。舍利弗他們這些聲聞、大比丘到了聲聞的境界。維摩詰講的是:你已經到了聲聞的境界了,你已經可以解脫三昧,你就不要把自己關在那個地方。菩薩還是會回來,還要到淤泥裡面去,入淤泥而不受染,不要怕入淤泥。所以我們去了解這樣的話就知道說:喔!維摩詰雖然是有疾菩薩,祂其實是示現說:眾生其實都是有這些觀念上的疾,像舍利弗,你們不要只停留在聲聞。
剛師尊講的前面都是聲聞的,你會空、無相、無作,你會三十七道品,你都到了那個境界了,可是你不能就躲在家裡不出來。就是前面講的有慧,而沒有方便。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裡面也講了方便、智慧。所以像師尊這樣,有智慧、沒有躲在家裡,出來度眾生,就是智慧、方便都有,這就是菩薩道。金剛乘也是菩薩道。這些聲聞緣覺,就是維摩詰想要說的,你們這些都還不夠。我是如來,維摩詰是如來,當然講的是菩薩道、是佛道、是如來道。所以我想這裡面維摩詰講這麼多,前面的都是聲聞的,後面的都是菩薩的,這樣我們了解的話,可能就很容易了解維摩詰的用心。其實維摩詰的用心,弟子上次講過就是師尊啊!我們看師尊就知道維摩詰在講什麼,謝謝師尊。)
小乘是修行基礎 大乘度眾生 兩者不偏廢
好!阿彌陀佛!就不要停留在「小乘」,要在「大乘」。維摩詰主要是就是講:從小乘把它轉到大乘。但是小乘也很重要,小乘就是修行的基礎。修行要從小乘然後到大乘,不能說只有大乘,小乘就不顧了。小乘也是一個基礎,小乘也是很重要的。不能只偏於大乘,都不可以偏,反正有偏執就是不對的。有偏執就變成有偏愛,就是要站在中間。
物質滿足心靈解脫 兩者要平衡兼顧
好像我們做一個人,你努力在自己的欲望上,會得到欲望的滿足。但是,你如果不追求人生的欲望,你只追求內在心靈的解脫,而完全不顧人生的欲望,這個就是偏執。所以兩個必須要平衡,外在的跟內在的,兩個要平衡。我們不能只是偏重於心靈上的解脫,所以對物質方面你也需要去照顧。對於你自己欲望,你自己也要調和,就是把你的生活品質跟內在的解脫,兩個要平衡,這個才是對的。追求外在的,只能夠得到外在的滿足,不是永遠的;但是追求內心的解脫,當然是首要的。你完全追求內心的解脫,不理外在的生活品質,那也是不對的。所以必須要調和,要平衡,兩邊都要剛剛好,這是最重要的。
嗡。嘛呢唄咪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