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62 行者的心境
我們今天跟大家談一下「行者的心境」,也就是修行人的心境。同樣的,我們對於生死的事情,既然已經了解了,把生死看成一種自然,但是我們又要很認真的去了生死,這就是要修行。要把生死能夠了悟,打破生死,知道生死,要超越生死,這個是佛陀祂本身都做到的。
祂也教我們,修行的心理,緊跟鬆要適合,要調整得很順。像我們做人一樣,我們做人,如果心太細,你一直在注意別人的言行、他的動作、他的眼神、他的面孔表情,這是心很細。一般來講,女生的心是比較細一點,男生的心是比較大而化之。
女生的心經常是這樣,她有時候會注意先生的眼神,他看了別人一眼,這個太太她心理就......,晚上也睡不好,飯也吃不下,而且要連哭幾天,這個就是心太細。其實他的先生偶而看別的小姐一、兩眼,她就認為是眉目傳情,她就落淚。她先生都覺得莫名其妙,剛才好好的,怎麼突然間變這樣,這個就是心太細。心太細不好,這個就是太緊,發條(彈簧)弄得太緊。
我們曾經有一個女弟子,她要求師尊作一個法,讓她的先生只有看她。我說最好的方法,是用一根繩子把你們兩個綁在一起,出去走在一起,吃飯、睡覺通通黏在一起最好。台灣話叫做「褲帶結相黏」,褲帶跟褲帶綁在一起是最好的,永遠不會分開。
女生的心是比較細一點,男生大而化之也不好。心細就是太緊,那麼太鬆呢?講實在話,什麼都大而化之,都不要緊的話,也不行。有些事情是要緊,有些事情是要鬆。
釋迦牟尼佛用這個作比喻,我們禪定的時候就是要有這種心理。太緊了就會「掉舉」,妄念紛飛,止不住,沒有辦法入禪定;太鬆了,什麼都放鬆了, 大而化之,什麼都不管,就睡著了,就是「昏沈」。
所以禪定是在「鬆」跟「緊」之間,就在「掉舉」跟「昏沈」的中問,這種心理是禪定的心理。太緊了就要鬆一點,太鬆了就要緊一點。在這個調整的當中,你才能得到定,這個就是禪定的一個道理。
所以佛陀講禪定就像在彈琴,弦太鬆了,會彈不出聲的,太緊了會繃斷的,聲音也不好。所以無論如何,調音樂的弦,一定是剛剛好的,剛剛好的時候就能夠入三摩地。
我們做為一個行者,很多事情也是一樣的,修行的功夫、做人做事,不要太緊,但也不能太鬆,就是要調得剛剛好。不管怎樣子講,做人、做事通通是一樣的道理。
所以生死之事,我們講不要去重視它,要看淡它,這是自然的事。但是在修行方面,你又要對生死之事很重視。在修法方面,你要記住所有的儀軌,你要精神集中在儀軌、咒言、經典、禪定上,通通要調得剛剛好、很適合,你才能很圓滿的修一壇法,你才能在禪定裡面得到法味。
像虹光大成就,你要如何化虹?當然你要入定、要放光。要如何入定?
你就是要有修行的心理,鬆緊要調得剛剛好。你不能講說我要禪定,一直要禪定,你就禪定不了,在禪定的時候要忘掉禪定。但也不能太鬆,因為太鬆你就入了眠,就已經睡著了。所以這個就是鬆緊要調御得剛剛好的這種心理,生死的事情是這樣子,權宜示現的事情也是這樣子,佛性也是這樣子的。
要有一種「無所謂」的心理,師尊常常講無所謂的心理,就是叫你要寬大,天底下沒有什麼事的。你要寬大,心量要寬大,心量越寬大,你將來所度的眾生就越多﹔心量越寬大,就可以把執著通通丟掉;心量越寬大,你將來的成就也越大。
心如果能夠等同虛空的話,入禪定就能夠無事、無心。沒有什麼事可以綁你,可以煩你,也沒有什麼心事可以放在你的心頭。這個時候你入定,保持了佛性的入定,就能夠得定。
只有佛性在裏面,其他一切無事、無心,無所謂也能夠深入禪定的,這個也就是佛陀為一大事因緣降生所教化的,今天就談到這裡。
嗡嘛呢唄咪吽
1997/02/24 真佛密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