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宗委會與馬密總聯辦 供僧大會、護摩法會及教育實體研習班
僧眾專屬《出家眾的戒律和威儀》課後有感
文/釋蓮追教授師、宗務記者綜合報導
本次研習班的僧眾專屬課程,安排共有4堂課為「出家眾的戒律和威儀」,恭請傳法部長老釋蓮滿上師、釋蓮傳上師授課。所有出席僧眾,包含長老、上師、教授師、法師皆著戒衣,意義為:我願意執持戒律。
受戒
出家眾必須授三壇大戒,始為合格的出家人,即初壇授沙彌戒、沙彌尼戒,二壇授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三壇授出家菩薩戒。而真佛宗特殊之處,即師佛慈悲,在授出家戒之時,就已經圓滿授予出家眾三壇大戒。
長老提到,受戒以「出家菩薩戒」最為重要,菩薩戒是成佛必經的菩薩道階段,只要受菩薩戒,是永遠無法捨戒,直到成佛為止。不像出家戒是盡形壽遵守戒律,是可以捨戒的。而宣說菩薩戒的戒師,必須昇高座,不可在下位。
眾生基本上有六大煩惱,即: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。菩薩是自度度他,助人消除煩惱。沙彌戒是小乘戒,一日一夜八關齋戒也是小乘戒,而八關齋戒可以找一位出家人來傳授,在家人來奉持。
出家菩薩戒
出家菩薩戒是最高的戒,生生世世必須受持,入第八識之中,不能捨戒。其中包含了三聚淨戒,如下:
(一)攝律儀戒,又稱為自性戒。
乃捨斷一切諸惡,含攝諸律儀之止惡門。為七眾所受之戒,隨其在家、出家不同而分別有五戒、八戒、十戒、具足戒等戒條。
(二)攝善法戒。
就是修習一切善法,菩薩所修之律儀戒,以修身、口、意之善迴向無上菩提,如常勤精進,供養三寶,心不放逸,守攝根門及行六波羅蜜等,若犯過,則如法懺除,長養諸善法。
(三)攝眾生戒,又稱為饒益有情戒。
即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,此為利生門。根據《菩薩地持經 卷四》舉出十一種,即:
1.眾生所作諸饒益事,悉與為伴:「悉與為伴」,就是與眾生為伴。
2.眾生已起或未起之病等諸苦及看病者,悉與為伴:不論生病與否,都與其同事行。佛陀說:看病的福田第一。
3.為諸眾生說世間、出世間法,或以方便令得智慧:出世間法是了義法;世間法是不了義法,都要令眾生得到智慧。
4.知恩報恩:就是要思維每個眾生都對我有恩,這就是眾生恩。。
5.眾生種種恐怖,悉能救護。若有喪失親屬財物諸難,能為開解令離憂惱。
6.見有眾生貧窮困乏,悉能給予所須之物:但必須救急不救貧,否則就成無底洞。
7.德行具足,正受依止,如法畜眾:這是指眾生平等,怨親平等。
8.先語安慰,隨時往返,給施飲食,說世善語。進止非己,去來隨物:應以軟言安慰眾生。
9.對有實德者,稱揚歡悅。
10.對有過惡者,慈心呵責。折伏罰黜,令其悔改。
11.以神通力,示現惡道,令彼眾生畏厭眾惡,奉修佛法,歡喜信樂,生希有心:神通應為眾生而不是為表演,不可自利。
長老亦說明,戒律條文皆是古代所做,對於現代則要活用,要明白中心思想為要。
出家菩薩戒十重戒
出家菩薩戒共有十重四十八輕;而在家菩薩戒則為六重二十八輕。
根據《佛說梵網經》,出家菩薩戒有十重戒:
第一 殺戒。佛言。佛子。若自殺教人殺方便讚歎殺見作隨喜。乃至咒殺。殺因殺緣殺法殺業。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。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。方便救護一切衆生。而自恣心快意殺生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
第二 盜戒。若佛子。自盜教人盜方便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咒盜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。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。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慈悲心。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
第三 淫戒。若佛子。自淫教人淫。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。淫因淫緣淫法淫業。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。及非道行淫。而菩薩應生孝順心。救度一切衆生。淨法與人。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
第四 妄語戒。若佛子。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。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。乃至不見言見。見言不見。身心妄語。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。亦生一切衆生正語正見。而反更起一切衆生邪語邪見邪業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
第五 酤酒戒。若佛子。自酤酒教人酤酒。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。一切酒不得酤。是酒起罪因緣。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。而反更生一切衆生顛倒之心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
第六 說四衆過戒。若佛子。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。教人說罪過。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。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。常生悲心教化是惡人輩。令生大乘善信。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
第七 自讚毀他戒。若佛子。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。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。而菩薩應代一切衆生受加毀辱。惡事自向己好事與他人。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。令他人受毀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
長老也提醒大家,戒律有:開、遮、持、犯。開–是開解許可;遮–是遮止勿作;持–是持守戒律;犯–是違犯戒律。當視其過失輕重給予勸誡或罰則,戒律主要是守住自己的心,端正自己的行為不恣意妄為。
由於課程時間關係,出家菩薩戒十重戒,本次長老講解了七條,期待下次的課程,恭請兩位長老繼續講解第八、九、十重戒,及四十八輕戒。